河北杭達邊坡防護工程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經理
手機:13131826636
手機:13131808282
郵箱:754188116@qq.com
地址:河北省衡水市饒陽縣西城工業區華富大街5號B區
門頭溝落石事件防護網起作用啦
門頭溝一山體崩塌,防護網全兜住了,沒事兒!”發生在前幾天門頭溝清水鎮雙大路上的一處山體崩塌事件結果有點振奮人心,直至今日熱度還沒有減退,原因是防護網盡管變形,但幾乎沒有破損,直接兜住了約100立方米的落石。是什么樣的網這么牛?到底是怎么掛上懸崖峭壁的?安裝也有講究吧?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咨詢參與此事件修復工作的門頭溝公路分局公路養護科科長艾樹波,他對門頭溝區現行的防護網進行了揭秘。
兜住落石的“功臣”是誰?
這次兜住100立方米落石的“功臣”,是一種環形消能被動防護網,它的原理就是通過一定強度的防護設施接住上方落石。7月17日排險事件中,看似簡單的防護網,卻包含了鋼絲繩內網、環形外網、固定系統、減壓環和鋼柱等好幾部分。鋼柱和鋼絲繩網連接組合構成一個整體,對所防護的區域形成面防護,從而阻止坍塌的巖石土體下墜。
艾樹波介紹說,這是一種比較傳統的技術,優點是安裝快捷,適用地段廣,缺點是為了減輕沖擊,一般安裝位置較高,由于盡量靠近不穩定的巖體,清理難度比較大,一般應用于其他防護網安裝難度較大,或山體極不穩定的地段。
熬過“海枯石爛”的防護網還有哪些?
其實,除了被動防護體系外,門頭溝地災治理應用的技術還包括主動防護和柔性防護另兩大類型。“門頭溝區98.5%為山區,管養公路里程90%以上為山區公路,沿線地質面貌復雜多樣,汛期地災頻發,防護手段有十幾種!”艾樹波說。
所謂的主動防護技術,是主動干預山體阻止山體落石,它是通過把一定密度排列的長錨桿“釘”入山體,再以錨桿末端為支點掛防護網,防護網一般分為兩層,內層為細網起到兜住落體的作用,外層為粗網起到固定和加力的作用。艾樹波說,主動防護技術是最先引入到我國的,也是全國目前應用最廣的技術。優點是技術成熟,缺點是后期清理、維護難度大,兜住落石后,需要專業人員對網進行拆除。一般應用于山體結構相對完整,碎石和土較少的地段。
而目前最先進的技術屬于柔性防護技術,最典型的就是簾式網。據艾樹波介紹,國外防護理念已經從“固定”“攔截”變為“控制”“引導”“衰耗”,就是允許落石在山體與防護網之間有序滾動,通過防護網與山體間形成的夾縫,對落石產生阻滯、約束和引導,讓它的運動速度和軌跡受控制,避免亂跳亂濺,最終進入預先設定的收集區或者是堆積區。這種網相對于其他兩種網極易維護,不需要專業人員即可隨時進行清理,缺點是空隙較大,錨桿密度低,發生大規模坍塌承重能力相對較弱。
“不管是哪種網,他們的承重能力和強度都是經過高空拋物實驗的,根據需求選擇不同強度。”艾樹波補充道。
鋼絲網到底是怎么掛上懸崖峭壁的?
工人肩扛?關于這一問題,艾樹波說,這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但確實工人在其中起到的作用非常大。“安裝的工作流程一般是這樣的,首先由一兩個工人從一個合適的舒緩的位置爬上山去,這是全程最難的部分,對這位工人的身體素質考驗非常大,他們爬到山頂,需要在山頂釘一排拴扣,然后拉條繩子下去,工人們就是攀著這條繩子,在半山腰打孔鉆洞。”艾樹波介紹說,首先登頂的幾個人負重比較大,按照20米的繩子來計算,起碼要有七八十斤負重,除此之外他們還要攜帶打孔機和拴扣。
在半山腰打孔的工人,在行業里被叫做“蜘蛛人”,他們懸在半空中,等待吊車吊來錨桿或鋼絲網就地安裝。如果山體較高,吊車夠不到,鋼絲網會被分解成小塊,由人工背上去。安裝時間也有講究,為了安全起見,只能在非雨雪天氣的白天作業,此外,高度、掩體危險程度也會影響施工速度。艾樹波說,安裝對于工人師傅的身體素質有一定的要求,一般門頭溝區會優先選擇云、貴川、三地的工人,由于他們就出身于大山,比較適應也擅長攀爬。
據悉,截止到目前,門頭溝區109國道等13條公路沿線104個地災隱患點已被全面防護和治理,今年7月17日的防護網兜住落石事件就是對這些保護措施的考驗。艾樹波介紹說,109國道門頭溝區域內共設置了60多個隱患點位,防護手段有十幾種,囊括國內外最先進的技術,堪稱“地災治理博物館”,有興趣的市民可以沿路留意一下。